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
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
1、南通狼山导游作文1
请看,这里是狼山。它的北部基石是紫褐色的。北宋淳化年间,州官杨俊认为狼山之名不雅,下令改名为“紫狼山”,但民间仍称此山。山叫狼山现在我们来到观音禅院,他是近代南通名人张謇于清末民初时修葺重建的,对面的石牌坊上所题“灵山胜地”,就是张謇所书,佛祖释迦摩尼说法之地就是灵山,故称此地为灵山胜地,我们背后的大殿即是“观音堂”,为重檐歇山顶,当年张謇请佛门高僧太虚法师来此讲经,他以六十四的高龄还坐在台下听讲,一时在全国传为佳话
我们穿过石牌坊,就是天座山楼。屋后有著名的天佐时期石刻。现在我们来到“赵绘沈绣之楼”,为什么叫“赵绘沈绣之楼”呢?因为里面有赵孟頫的画、沈寿的刺绣是南通人的独特创造。两个不同年龄和起源的无关人物和观世音菩萨被安置在一栋建筑中以纪念大家可以看到楼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楼外的门窗呈拱形,带有小阳台,颇有西洋特色,但楼内却是传统的中式建筑。大家请跟我进来,可以看到楼中设供的观世音菩萨像,佛教认为遇难众生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两边墙上挂着历代名人所绘的各种观音像。大家请看这是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画的观音像,赵孟頫为宋朝的宗室,他的笔墨“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狂”,以圆润苍秀见长,他主张画贵有古意,你看他画中的观音与众不同,古意盎然,显示出画家超然脱俗的艺术风骨
请再看这里。这是现代苏绣名家沉寿所绘的观音像。她曾为意大利皇帝、王后和耶稣的雕像刺绣,轰动世界。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她精心绣出了“寿”字。进贡宫,慈禧大喜,赐长生之名沈寿晚年被张謇请到南通办“女红专习所”,她的墓就在狼山西边的黄马山上。
我们穿过后门来到的就是题名坡,上面这边就是天祚岩,它的左边是朝天岩,右边是海月岩,这里山岩突出,势如刀劈,可谓鬼斧神功。
下面的题名坡上刻满了自唐以来的历代题刻,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代十国时姚存的题刻,大家请看,为什么说这个题刻十分重要呢?因为它从实物上保有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称号。
大家请往这边走,这里叠石突起,形若香炉,故称香炉峰。
峰下刻“五山拱北”四个大字,明朝礼部主事严尔珪曾作《五山拱北题铭》曰:登五岳而小天下、登五山而小崇川。
“五山拱北”概括了五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狼山扼守长江口,北拱南通,上卫南京,自唐末以来就一直有驻军,1949年解放军就是先攻狼山而迫使敌对党军南逃的。
这边的林溪精舍,是观音禅院的方丈室。
精舍即书斋和讲学之所,这块石头为“磊落矶”,这块为“小磊落矶”,为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所题,你看这两块石头坦坦荡荡,一题之下,石头就活了,也题出了作者磊落的胸怀。
大家请跟我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叫振衣亭,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古时水乡山村,道路旁都有建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陆亭、半江亭等。
振衣亭建于明嘉靖年间,振衣即整衣之义,因为马上就要登上山顶之庙了,须肃衣以示尊敬。
我们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是因为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与弥勒佛、观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山上的圆通宝殿供奉了大势至菩萨的圣像。
这里就是大观台。
这里奇峦叠嶂,蝉联呵护,吞天浴日,蔚为大观,故称大观台。
大家请看大山门上面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
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
我们进入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
再看萃景楼,宋朝初年为又称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因农民起义庙被焚,后来官军在此重修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这里就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
佛经说大势至菩萨“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
现在这里供大势至菩萨,两边供十八罗汉。
大家请看这就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
这里就是大圣殿,你们看大圣菩萨,身披龙袍,头戴毗芦帽,右为弟子慧岸,左为弟子木叉,大圣殿的两侧塑的是二十诸天像,披龙袍的菩萨在全国可能也是唯一的。
大圣菩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叶,唐高宗时出游中原,在长安不久便到游化江淮,止于泗洲。
僧伽在江淮广行善事,广结善缘,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普照王寺也没到水中,狼山逐渐成为僧伽唯一的道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墓碑是白雅雨墓,白雅雨是南通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他的学生,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了李大钊,也团结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青年。
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组织共和会发动起义。
后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断轨阻击,白雅雨被捕就义,时年44岁。
国民政府后追赠其为上将,先后在北京、山东泰山等地为他建立陵墓纪念。
大家慢走,这块斜坡叫待月坡,狼山赏月最佳就在此处,坡上那块扁扁的石头叫琴石,月下弹琴当然是很风雅的事情。
这边的建筑叫葵竹山房,以前就住着一个风雅的诗僧。
这是御碑亭,里面存放着康熙皇帝的题诗,当然,康熙皇帝并没有到过狼山,这些诗是他赐给狼山总兵刘含高和知州施其礼的,皇帝赐诗不仅是一种慰问,更是一种荣耀,臣子当然要知恩图报,尽心作事了。
现在我们来到葵竹山房,葵竹山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因种植葵和竹而得名,这个葵竹山房的门额为张謇所书。
葵竹山房以前是四贤祠,供的是宋代四位与南通有关的名贤:范仲淹、岳家军、文天祥、胡安国。
这里东屋叫“塔荫堂”,南称“一枝栖”,西为“退藏精舍”,北为依山而建的“法苑珠林”。
院内花木扶疏,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大家请看这棵罗汉松,横斜飞出,造型独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来拍过电视呢。
现在我们到了“水云深处”,这水中之亭称半粟亭,取“沧海一粟”之义。
亭前石桥为“留云桥”。
再往前行峰回路转,就到了“衔石楼”,楼下有一块形似小脚女人鞋子的石头,称“屐石”,此楼含住了屐石,所以叫“衔石楼”。
现在我们来到石坊三墓,这里是唐代骆宾王、元代金应、清代刘名芳的墓。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七岁即能作诗,极负文名,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武则天即位后他与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广陵,后骆宾王兵败崇川,葬于南通。
金应将军是文天祥的随从,他与文天祥同被元军拘押,文天祥北上时其他人都离开了他,惟独金将军相随不渝,到南通后金将军一病不起,文天祥将其葬于南通,至今城里还留有“将军园”的地名纪念他。
刘南庐是福建人,乾隆三年到南通后,在军山“水云窝”居住七载,考订史实,搜寻古迹,最后写成了《南通州五山志》,为南通五山的文物保护和历史发掘做出了贡献。
从骆宾王墓往上为金沧江墓,金沧江是朝鲜人,1850年生于开城,曾任朝鲜国史官,内阁参书官等职,1905年日本侵略朝鲜,金沧江毅然弃职来华。
金沧江侨居异国,不忘故土,身在中国,仍着朝鲜冠服。
朝鲜被日本吞并,他着丧服三日,1927年因难酬复国愿望,在悲愤抑郁中服毒自杀。
2、南通狼山导游作文2
大家好,各位游客!欢迎来到狼山。我是导游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狼山,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真一阁) 此阁名为真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真衣是穿衣的意思。因为要爬到山顶的寺庙,所以要穿衣服以示尊重。(南无大势至菩萨壁前)“南无”为归依礼敬之义,南无大势至菩萨就是致敬大势至菩萨的意思我们的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因为狼山是大智之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弥勒佛、观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山上圆通宝殿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观台)这里就是大观台
狼山在重江的尽头。向南看像火车,东西像一条带。眼中无比乌楚云山,海市蜃楼。在这里,山峦叠嶂。观景台古人形容这里“东邻日本连环岛,北接朝鲜破釜云”,王安石到此惊叹这里“影带诸夷,气吞吴会”,并赋诗: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还,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文天祥从南通渡海写诗:风大浪大,潮起潮落沙……狼山两分青,天涯尽头.古人有诗:天地皆为水,维扬只此山,特登绝顶上,恍不在人间
实在是看不够这里的美,看不够怎么办?我们拍张照片回去慢慢看吧。(向大山门)上面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
____对这副对联十分欣赏,两次到狼山来后都以此为题作了报告。
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为什么题第一山,第一是这里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虽小,景色极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峰耸峙,具泰山之雄;北麓岩深林嶂,具青城之幽;后山绝壁临崖,具华山之险;西山峰峦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险秀,所以称第一山,这就是米芾题的“第一山”,你看“第”字如美女梳头,“一”字如乌龙出江,“山”字如老僧坐禅,令人叹绝。
(进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
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神态,猜一猜那位是哼将,那位是哈将。
(萃景楼)这里是萃景楼,宋朝初年为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河北霸州有一支农民军刘六刘七起义,纵横南北,所向披靡,后官军合力围攻,农民军就转战狼山,这时江面刮起飓风,将农民军的战船击碎,起义军于是据庙而战,官兵就在此地放火攻庙,庙被焚而起义军也被消灭,后来官军在此重修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圆通宝殿)这里就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
明朝以前为僧伽殿,供大圣菩萨,由于明朝的那场农民起义,明官府以为得江神助飓风,后在此造江海神殿,将大圣菩萨移于后面的大圣殿内。
现在供大势至菩萨,两边供十八罗汉。
佛经说大势至菩萨“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以励志心得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
佛教认为修行有三重果位:罗汉、菩萨、佛。
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修成阿罗汉。
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
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
菩萨即菩提萨缍,意为“觉有情”,既要自觉;还要有情。
既要修持自度,上求菩提;又要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
佛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据称,阿罗汉只有自觉,菩萨觉有情,只有佛才三觉俱全。
(支云塔下)这里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据说支云塔位处南通的中轴线上,支云塔的塔尖,和南通的南城门(江山门,已拆)及城中的钟楼,三点连成一线。
为南通的风水门户。
1984年重修时,曾在塔刹取出诸多经书宝物,修复后重又放入,作为镇塔之宝。
历代名人登塔题诗,各有佳作,明朝人殷学思诗云:宝塔支青云,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这里曾有一联: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这便是龙池,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有九龙吐水,助其沐浴,池中的小孩便是释迦太子了。
支云塔下为地藏王菩萨殿,佛经说地藏王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
佛祖嘱咐他在佛祖灭度后,弥勒佛出生前救助六道众生,他立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安徽九华山是他的道场,地藏王菩萨两边供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
佛经说观音菩萨专为世人救苦救难,世上苦难太多,她就分身为一千个去救苦救难,这里的观世音菩萨像塑有四十二只手,佛教又有二十五情之说,四十二像二十五情共为一千身。
文殊菩萨是诸菩萨的上首,他是智慧的化身,文殊像头梳五髻,代表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持莲花,花上安放《般若经》,体现般若一尘不染。
(大圣殿)这里就是大圣殿,你们看大圣菩萨,身披龙袍,头戴毗芦帽,右为弟子慧岸,左为弟子木叉,大圣殿的两侧塑的是二十诸天像,披龙袍的菩萨在全国可能也是唯一的。
大圣菩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叶,唐高宗时出游中原,在长安不久便到游化江淮,止于泗洲。
一日晚上住在州官贺跋氏家,劝其舍宅为寺,并说此地古时即为寺。
贺跋听之,掘地果然得石碑,为齐朝时古香积寺,并得佛一尊,大家以为是燃灯古佛,僧伽说是普照王佛,果然在佛像上刻有普照王佛字样。
于是贺跋舍宅,造普照王寺。
僧伽在江淮广行善事,广结善缘,有一次江淮大疫,他广采草药,以杨柳洒水救治了无数百姓,又与江淮百姓一起兴修水利,化解了几次大水灾。
至今民间仍流传“泗洲大圣降水母”的故事。
他在江淮赢得了极大的民心,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僧伽已名满天下,中宗乃延请僧伽赴长安,执弟子礼,奉僧伽为国师,第二年大旱,皇帝请僧伽大师祈雨,大师用瓶水向空中散洒,顷刻浓云密布,大雨顷盆。
景龙四年,僧伽圆寂,留下遗愿将舍利运回江淮,继续服务众生。
中宗不舍,留之荐福寺,一言甫下,长安满城恶臭,后来皇帝到僧伽灵前炷香许他归普照王寺立塔,顿时满城异香。
李白有诗写僧伽:“真僧法号曰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长如世上青莲色.”韩愈一向反佛,但也作诗赞僧伽“僧伽晚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魁奇”,历代帝王都赐僧伽圣号,唐懿宗赐证圣大师,周世宗诏令天下造精庐,必立伽真像,赐号“大圣僧伽和尚”, 宋兹宁三年,赐大圣等慈普照明觉国师菩萨,同治帝谥“功昭淮海”,以后民间多称其为大圣菩萨,据说僧伽为大势至菩萨化身,以后又多次显灵救民:宋宣和三年,京都发大水,僧伽现身救灾;明正德年刘七起义,僧伽又作飓风等等,至今在广大信徒中广受推崇。
我们在山腰已经看见幻公塔,据说幻公圆寂时作偈一首“当初不肯住长安,现相西归泗水间,今日又还思展化,东来海上镇狼山,”后人才明白原来智幻就是僧伽的化身,从此也知道僧伽来到狼山教化众生。
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普照王寺也没到水中,狼山逐渐成为僧伽唯一的道场。
(魁星亭)这是魁星亭,魁星传说是古代主宰文运的神灵,他头象鬼,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执笔,据说被他点中的就成为举人。
魁星亭的斗拱间镶嵌七十二快雕版,刻有猴、鹿、鹤等吉祥动物。
顶上为二龙戏珠,飞檐翘角,十分漂亮。
在魁星亭北放眼望去,只见田畴平野,一望无际,远处南通城高楼林立,西山逶迤,江入大荒,到晚上,万家灯火,灿若繁星,好一派壮美景象!好了,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
祝愿大家游玩愉快.谢谢大家!
3、南通狼山导游词作文3
各位朋友大家好,狼山位于长江之滨,距南通城南区7公里。在长江沿岸呈弧形排列的五座山中,居中,最为著名。狼山这名来源于山体的形状
相传远古荒狼山上有一只白狼。一天,有位远道而来的行脚僧人来到山上,他就是的大圣他对白狼说道:“老娜几天开车累了,想在这里休息一下,能不能借个地方让我坐一会儿?”老狼道:“你想借多少空间?”他说:“不大,只要你能放下我,袈裟就够了”老狼听了哈哈大笑:“哦!我狼山这么大,还在乎你巴掌大的地方吗?”当即脱下袈裟,迎风一抖,只见一片,犹如满天,把整个狼山都给遮住了
老郎静知道不对劲,连连求饶,恳求道:“饶了我吧,我把这座山给你。只有一个要求,我在这座山上生活了很多年,我能不能这山叫狼山?”很高兴成为好朋友,然后点头同意从此就有了狼山的名号其实狼山的山名早在唐代就出现在史料中,狼山的官员被称为“狼山镇镇使”宋代淳化年间,州牧(州官)杨钧以为“狼”字不雅,又因狼山北麓山石呈紫红色,奏准将狼山改称紫琅(琅为美玉之石)山
但千百年来,由于“狼”二字通俗易懂,十分形象,老百姓一直沿用狼山之名;而“子郎”这个优雅的名字,只用在文人墨客的诗歌中。那位改名的州官大人实在是白费了一番心思。
[护潮台]现在我们来到广教寺的山门前。
这里旧称护潮台。
400多年前,我们眼前的这片大地还是一派茫茫江水,为了防止潮水的,人们用石块筑起召坎,挡潮护坡。
护潮台在古代又是官长检阅水兵的地方。
[金刚门]狼山的山门称金刚门或金刚殿,又称“大观亭”。
宋高赵构曾题写过一块“水天一色”匾,挂于山门前。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狼山沧海桑田的变化。
古代,狼五山是长江入海口的几处小岛。
人们来到这里朝山进香,就像现在人去普陀一样,要乘船摆渡。
所以那时狼山上的也不叫“广教寺”,而叫“慈航院”。
一直到五代大宝年间,才改名广教禅寺。
北宋咸平、天圣年间(约1001~1031年)狼山才完全脱离江水与陆地衔接,而东南的军山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最后登陆。
各位朋友:山门内两边的塑像俗称“四大金刚”。
佛教则称“四大天王”,所以金刚殿有些称作“天王殿”。
四大天王分管东西南北,他们面部的区别是红、绿、黄、白四色。
他们手中的合称“风调雨顺”。
风,即持剑者,剑又称剑峰;调,为持琵琶者,取音调之义;雨,为持伞者;顺,有的塑作蛇和龙,表示驯顺的意思。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四位神。
当中的塑像是像,背后为韦驮天将。
佛的塑像大多是这样一位手持布袋,笑口常开的大肚,它的原型是五代时的契此。
由于他时时背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乞讨来的各式各样的东西,所以又称“布袋”。
有一首偈语十分出名:“真,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总不识。
”从偈语里,人们知道了布袋原来就是的。
韦驮也是佛教的神之一,为什么里他的塑像总是背向山门,面对大殿呢?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说韦驮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如果将他的面像朝外,那他就会飞去除恶,不再回庙了。
关于将和韦驮塑成背靠背的塑像,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和韦驮过去是两个庙里的当家,但两位的性格截然相反,性格豪爽,待人热情,十分好客,不少施主香客都来结缘;但他不善理财,来得多用得也多,弄得庙里十分穷困。
而韦驮却不同,他精于理财,当用的则用,,不当用的一定节省,但他对人不苟言笑,面无表情,不懂待客之道,庙里的香火同样不济。
佛祖释迦牟尼,对两人的优缺点十分明了,于是他把两人合并在一个庙里,并针对他俩的特点作了分工,让主持对外接待,令韦驮负责管理财务和后勤。
这样一来,两个人均能扬长避短,才尽所用,于是,一天天兴旺起来。
[轮藏殿,大悲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东西两侧的,叫轮藏殿和大悲殿。
里的人称它为“龙角”。
这个名称与狼山的整体建筑设计有关。
我们不是说狼山外形像狼吗,狼在人们的印象里是、的。
佛教的祖师们为了降伏这条恶狼,便在设计上采用了“金龙伏狼”的布局。
狼山的整体建筑是一条头下尾上、自空而降的金色巨龙。
山顶的建筑为龙的后半身,支云塔是高耸的龙尾,山道是龙的前半个身驱;两旁的“葵竹山房”和“三仙祠”等建筑(过去还有一些建筑,后来被拆除)是金龙的四肢五爪;而我们正前方“法乳堂”的42级台阶,则被称为“龙舌”。
朋友们,不要害怕,现在你们正好就站在龙的嘴巴里。
这样的建筑设计真可谓是匠心独运,想象力丰富啊!这条金龙如在云蒸霞蔚的时候看,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如在晴好天气,游人时,就恰似鳞甲闪动,那 时候,这条金龙也就“活龙活现”起来了。
现在我带领大家去钻一下“龙角尖”----轮藏殿。
大家看到的这巨大的轮车,是广教寺独具的佛门法物,在江苏地区的里只此一家,即使在全国也不多见。
它的发明者是五代时梁朝的善慧大士傅翕。
它的功能,原是一部转动的藏经车。
傅大士认为佛教的经藏甚多,过去善男信女多不识字、无法阅读。
于是,就把佛教的主要经典,放在转动的轮车上,轮车转动一周,就表示诵经一遍。
这部轮车高6米、直径5米,制作时用了近30立方米木材,轮车上刻有“八相成道图”“七相”,还有八大力士造型。
内部放臵部分,中间有一个大轮轴,一个人就可以推动这个庞然大物,真可谓“四两拨千斤”。
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
另一支“龙角”大悲殿内着一尊高达6米的。
两旁的石刻画像是观世音的三十二应。
这些画像选国历代名家作品,如唐代吴道子、阎立本等,极具观赏价值。
[法乳堂]攀上42级石阶的“龙舌”,我们来到广教禅寺的“法乳堂”。
这一带的古建筑群,旧称“紫琅禅院”。
法乳堂原名“释迦殿”,“大佛殿”,过去是广教寺的大雄宝殿。
它的建筑年代同轮藏殿、大悲殿一样都在唐总章二年。
1983年改建为法乳堂。
法乳堂的题字和两边的楹联“一堂都圣哲、万派尽朝”,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
“法乳”一词引自佛典“饮我法乳,常养”,意思是:以佛教之,之,犹如母乳对于婴儿那样重要。
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绘画,是由南通籍著名画家范曾所绘。
所选列的十八高僧是从我国历代90多位高僧中精选出来的。
他们都是对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建树的历代祖师。
隋唐时期的居多,除玄奘、一行、鉴真外,还有隋唐、东晋时期的智顗(yi)、吉藏、道宣、怀海、惠能、法显、慧远和道安,古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
三位外国高僧是安息国的安世高、南天竺的达摩、中天竺的善无畏。
近代的有敬安和弘一。
十八高僧中与广教寺有着密切亲缘关系的有三位,两位是禅祖师,即禅初祖达摩和六祖惠能;第三位是鉴真大师。
在唐天宝七年(749年)六月,鉴真第五次东渡时,在狼山,“因风高浪急,旋转三山”。
为纪念鉴真大师,现在已在黄泥山的龙爪岩建造了一座鉴真东渡狼山遇险纪念亭。
法乳堂内的壁画,共烧制在2304块瓷砖上,由工艺美术制品厂承制。
法乳堂建成后,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党领导人前来参观。
他们对壁画备加赞赏,要求僧人妥善。
法乳堂内的玉佛,系由金门岛灵济寺南通籍僧人惟德所捐赠。
佛像由雕塑家雕塑,工艺精湛,造型俊逸。
请看,这堂内高悬的“十指成林”匾,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亲笔题写的。
当年郑板桥来南通访友,游览狼山时,应僧人请求写下这四个大字。
佛教有“佛十趾生千光”之说,“十指成林”表示佛力广大之义。
现在我们已跨上广教寺的第三台阶。
眼前的这两处建筑分别称作藏经楼和晒经楼,为清代早期建筑。
东边的院落,为僧职人员的生活区,最东称枕山楼,下边为方丈室、膳房。
[幻公塔、三仙祠、平倭碑]这座玲珑小巧的宝塔叫“幻公塔”,这同山顶的支云塔相比,称得上是座“袖珍塔”。
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比僧伽大士来中土时,要迟900年。
它实际是一座纪念塔,纪念的是狼山中兴祖师智幻。
智幻是山东临沂人,相传是大圣的。
塔对面的建筑旧称“三仙祠”,又称“小关帝庙”。
“仙”是的说法。
这也表明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佛道两教相互融合的现象。
后来这里成为狼山“七房”之一的“法聚庵”。
现在这里作为“素斋部”对外。
狼山的素斋闻名,特别是上海的佛教信徒,尝过素斋总是赞不绝口。
这座小亭里的石碑是“抚台平倭碑”,立于嘉靖三十九年。
碑文记述了巡抚都御使李遂带领南通军民平定倭乱的功绩。
现在它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单位。
[山道景点]现在我们正沿着新修的山向山顶攀登。
左边的这座小亭,叫“沙淦(gan)碑亭”。
沙淦(gan)为今通州谢桥人,是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同盟会会员,曾在南京、南通、阜宁一带从事清的活动。
辛亥时参加过上海战斗和袁世凯的斗争,后来在南通被,时年仅38岁。
1985年烈士百年诞辰,南通市委、市为其建亭立碑,以祭奠烈士的英魂。
[葵竹山房]这处精巧的建筑叫“葵竹山房”。
它是典型的闹中取静的景观。
请大家注意,这八块巨大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很有来头的,它们叫“八大迎宾石”,又称“八大朝臣石”。
你想今天有朝廷八大臣在列队迎接你们,你们的身份,不是陛下,也该是外国元首吧?说到,前面还真有一处和帝王有关的景物呢,这就是“康熙御碑亭”。
亭中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康熙给南通总兵刘含高的题诗;另一块是康熙写给通州知州施其礼的朱子(熹)诗。
古人说得好:“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站在这里眺望大江,水天一色,烟波浩淼。
向东看去,军山、剑山像在接受我们的检阅。
军山目前已经没有多少人文景观可供游览了,但在明、清两代,军山的佛教建筑比狼山更为壮观,除山顶普陀别院外,还有十六座庵堂,房屋建筑达几千间。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军山顶端的一处建筑是军山气象站。
它创建于1905年,是我国最早建成的气象部门,原址设在南通博物苑内。
1916年新站在军山竣工,次年投入使用。
新中国建立后,南通气象站迁出军山,那里仍保留着它的遗址。
靠近狼山的是剑山,因山脊狭如剑峰,又称“剑脊山”。
传说秦始皇登临此山时,曾在一块石头上试剑,后人称此石为“淬剑石”。
狼山上也有一块秦始皇观日出而留下的“鞭迹石”。
欣赏完美丽的山川景致,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葵竹山房。
葵竹山房门楣上的题额出自张謇先生的手笔。
起名“葵竹”,源于一首古诗:“登临莫谓寻花晚,竹翠葵黄此一时”。
它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分三组建筑,中间为四合院。
西部的一组建筑最具特色,其中有“半粟亭”,有“衔石楼”,楼墙建造在一块形状似一只大鞋的“履石”上。
石头一半在墙内,另一半在墙外,构成奇特。
还有一处“半千石”,苏州虎丘有“千人石”,为生公说法处,“半千”意谓千人石的一半。
这里还有几百年前的盆景式古木,很有特色。
[白雅雨墓、振衣亭]这里是“白雅雨墓”。
白雅雨,南通人,中国地学会和我国第一个地学期刊《地学》的创始人。
李大钊的老师。
1912年1月7日白雅雨在清廷的斗争中(栾州起义),被军阀王怀庆。
他在刑场上赋绝命诗一首:“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同日月旋。
耿耿此,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回肠荡气。
就义后,灵柩送到南通安葬时,数千人列队迎灵;归葬于狼山。
1937年国民追认他为陆军上将。
这是振衣亭,谓凡朝山之人到此应重整衣冠。
亭建于明嘉靖十八年。
[大观台、山门]现在我们已经登上狼山山顶。
这里是大观台,大观台和上山门均为明代建筑。
古人称“登此四望,无际眉捷”,在这里俯视大江,万里长江就好似在我们脚淌。
西面的黄泥山、马匍伏江岸,而江南的虞山、君山、福山,恰在似有若无间,依稀可辩。
我国宋代著名家,文学家王安石就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狼山观海》诗:“万里昆仑谁凿破,波浪拍天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你看,西北处就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的南通港。
南通港口下,它已与世界上64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再往东南方看,越过军山、剑山,那一片新城轮廓,就是南通市的富民港开发区。
请往低处看,山脚下是旅游度假区,区内的“水上游乐园”,已建成;江滨浴场正在建设中。
不久的将来,一个集游乐、美食、住宿、观光、医疗、休闲多功能的综合游览区将在这里出现。
[上山门]这里是上山门,山门门额上的“第一山”三字,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题。
米芾的这三个字后代人极为推崇:“第”字被形容为梳头;“一”字似乌龙出水;“山”字如老僧坐禅。
各位不妨认真揣摩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如此!山门两旁的塑像叫哼哈二将。
读过《封神演义》的朋友,一定还记得他们的故事。
哼将叫郑伦,哈将叫陈奇。
他们原来是殷纣王的将士,死后被姜子牙封为“镇守西释山门,宣传,保宝”的神将。
称他们“哼哈二将”,是因为哼将郑伦的鼻孔里可以哼出两股白气,致敌昏迷;而哈将陈奇的嘴巴里能够哈出一股黄气,臵人死地。
从他们的功能来看,似乎是我国最早的毒气、化学部队,而哼哈二将就应该是这支部队的司令官了! [萃景楼]萃景楼是过去文人、雅士欣赏山景、饮酒赋诗的地方。
如今是广教寺的接待室。
萃景楼得名,是取“千般景观,一楼荟萃”之义。
古人称此楼是“江上青山山上楼”。
萃景楼原先为广教寺的山门。
后来在明朝正德七年时遭到一次大劫。
据历史记载,霸州农民刘六、刘七兄弟不满明朝的封建,揭竿起义,起义军所向披靡,驰骋、山东、安徽、江苏数省,明军围追堵截……,疲于奔命。
最后,义军从长江顺流而下,但在狼山江面飓风,战船被击碎,义军只好弃船登岸,上了狼山。
官兵多次从山下仰攻,都被义军打退,官军无奈,便放火烧庙,将原山门、僧伽殿。
明军乘着火势攻占山头,义军失败。
现在的萃景楼是战后由明朝拨款重建的。
原山门也因此移到大观台前。
[圆通宝殿]圆通宝殿在当时也被大火。
明朝者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得力于江海神的相助,便重建了大殿;改称“江海神祠”,“江海神”。
旧时,每年通州的官员都要携带祭品到山上来祭供江海神,供品有羊、鹿、猪、兔、鱼等荤菜。
僧人自古素食,而这位神灵却偏要吃荤,弄得们十分尴尬。
大约到了清代,他的供品也就停止了。
后来这里改供大禹,再后来又千手观世音。
因为狼山相传为大势至道场,现在圆通宝殿正式大势至。
大势至又称大势佛,是佛的德号,佛教典籍称:“佛有大,能断之烦恼,以智慧光一切。
”因此大势至又是智慧的。
它同弥陀、合称三圣。
两旁为十六尊者,十六尊者又称十六罗汉。
[支云塔]我们面前的支云塔是南通著名的三塔之一。
南通有首民谣叫“通州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间插”。
所谓“云间插”的就是这座支云塔。
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中兴祖智幻为纪念僧伽大士而建。
支云塔高34.9米,通称35米,五级四角。
现在让我们登上支云塔去体验一下“登临凭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支云塔历史上曾经过多次大修,有的是因为火灾,有的是由于雷击。
因为过去塔尖没有安装避雷针,所以常遭雷公光顾。
相传当年狼山建造宝塔时,来了一位工匠。
他毛遂自荐,说自己可以担当设计任务。
工头就让他试试,只见这位工匠成天抱着一段木头,这里摸摸,那里量量,眼看工程开工日近,工头派人催问了几次,那工匠总是回答“就就就好”。
工头以为这个人是来混饭吃的,便夺过他手里的木头朝地上一摔。
木头被摔成两半,从里边滚出一个七巧玲珑宝塔模型,再一看那人已不见踪影,只听半空中有人说道:“可惜可惜,这宝塔上边还未完工哩!”工头仔细一看,宝塔模型上留有一个“鲁”字,这才知道原来是鲁班祖师现身,众人赶忙焚香叩头。
此后便按这个模型施工建设。
建造下面五层时没出问题,只是还有两层不知怎么造法,因为当时鲁班的模型没有完工,所以支云塔只有五层,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七级浮屠”。
现在大家已登上宝塔最高一层。
王安石说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在这里真有凭风太虚,如鸟临空的感觉。
前人有首登支云塔的五言绝句说得好,“宝塔支青云,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身临其境,可谓传神之作。
[大圣殿]这里就是闻名的狼山“大圣殿”。
这是狼山山顶的最后一座建筑,的是人们都说极有的狼山大圣。
狼山大圣据说就是唐代高僧“僧伽”。
他出生于古代“何国”(今吉尔吉斯坦国),他自幻在本土生活。
龙朔年间至长安、洛阳,初至长安时,附马都尉武攸暨病,百医无效,僧伽为其治愈,从此声名大振。
在唐、宋时,就已经是全国有影响的高僧,历代对他加以敕封,有的封他为“证圣大师”,有的封他为“明觉大师”。
狼山广教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开始僧伽。
原僧伽驻锡的泗州,在康熙年间沉没于洪泽湖底,从此,狼山就成了僧伽惟一的道场。
大圣两边是其传法,右为度慧岸、左为木叉,两边是二十诸天。
[望城台]这里是“望城台”。
这座小亭原称“魁星阁”,建于明成化年间。
魁星是文章兴衰的神灵,为旧时文士所。
从这里远眺南通城,视野最为开阔;而每当夜幕,城内万家灯火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尤具魅力和神韵。
[金沧江、骆宾王等墓]这里是韩国爱国诗人金沧江墓。
金沧江,名泽荣,号沧江。
1850年生于韩国开城东郊子男山,42岁中进士,任过史、礼部辅佐员等。
1905年日本占领朝鲜,金沧江不愿当奴,辞去,携带妻女来到中国,受张謇之聘任南通翰墨林印书局编校。
金沧江精通汉学、著作丰富,他在南通生活了22年,时时不忘复国救国,77岁时在悲愤中服毒。
南通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会,并把他安葬于此,与青山为伴。
1998年仲夏,韩国驻沪总专程来这里奠祭先贤。
我们面前的这三个古墓的主人,左边是刘南庐,他是福建人氏,乾隆年间来到南通,住军山先后达四年之久,编纂了《南通州五山全志》并修建了军山“刘郎”、马“有有亭”等古迹。
中间的骆宾王墓也是由他主持迁于狼山的。
右边是南宋丞相、爱国诗人文天祥的随从金应金将军墓。
他一随侍文天祥从镇江脱险,经仪征、扬州、如皋等地来到南通,不幸在南通染病身亡,死后原葬于市区盐仓坝,清顺治十六年移葬狼山。
中间这古墓里的主人,他的名声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了。
他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
他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千古名句以及《讨武曌(zhao)檄》中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名句,读书人谁不知晓?骆宾王,浙江义乌人。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他的坟墓怎么会在南通呢?现在就让我解答一下骆宾王墓所以会在南通狼山的原因。
骆宾王于公元684年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莫衷一是。
明代南通人邵潜在《州乘资》一书中记载:明正德九年黄泥口有位姓曹的农民在掘地时,挖出一块刻有“唐骆宾王之墓”的石碑,棺内有尸骨,便当即重新掩埋起来。
到了清乾隆十三年,刘名芳编纂《五山全志》,根据《州乘资》所提供的线索,专门到黄泥口寻访、挖掘,终于掘出一块“唐骆”二字的断碑及部分枯骨。
他报告州守同意后,将之移葬狼山。
那么,骆宾王兵败以后又是如何来到南通的呢?骆宾王与徐敬业讨武失败后,原打算渡海去朝鲜避难,不料船行至泰州时,手下有人叛乱,二人只好分散潜藏。
骆宾王逃到海边白水荡(今吕四沿海一带)。
徐敬业有后人在海门为官,骆宾王死后,由徐的后人安葬于黄泥口。
[北麓园]我们现在经过的地方叫“洞”。
穿过“洞”就是狼山后山的“北麓园”。
“洞”是人民解放军于50年代后期施工开辟的一条战备坑道。
今天,和平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这条坑道在的今天,也就成了一条由前山去后山的旅游捷径。
狼山北麓以自然景观引人入胜。
“南畅北幽”的幽指的就是这儿。
大自然造就了北麓园与狼山南坡截然相反的地理地貌。
北麓多悬崖、峭壁、奇石、山洞。
幽、险、奇、绝是它的四大特色。
这里的人工建筑是位于园中的禅院。
它创建于明代。
20世纪初叶,张謇先生为了“送子”之恩(张46岁得子张孝若),经过几年苦心营造,将原来简陋、破旧的房舍翻修一新,并建造一座“赵绘沈绣”之楼以中国历代造像。
前部建有“讲堂”,两侧配建了生活用房和林溪精舍(方丈室),又请来金山寺高僧主持,成为南通佛门中的又一重要道场。
这里的自然景观很多,如滴水崖、鹧鸪洞、朝阳洞、名盘醒石、林溪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块五代摩崖石刻“题名坡”,现列为南通市文物单位。
石坡刻有27个字,因年代久远,现在多已剥蚀不清。
全文应是:“天祚三年×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它对考察南通市的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
4、南通狼山导游作文4
(真一阁) 此阁名为真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真衣是穿衣的意思。因为要爬到山顶的寺庙,所以要穿衣服以示尊重。(南无大势至菩萨壁前)“南无”为归依礼敬之义,南无大势至菩萨就是致敬大势至菩萨的意思
我们的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因为狼山是大智之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弥勒佛、观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山上圆通宝殿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观台)这里就是大观台狼山在重江的尽头。向南看像火车,东西像一条带。眼中无比乌楚云山,海市蜃楼。在这里,山峦叠嶂。观景台古人形容这里“东邻日本连环岛,北接朝鲜破釜云”,王安石到此惊叹这里“影带诸夷,气吞吴会”,并赋诗: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还,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文天祥从南通渡海写诗:风大浪大,潮起潮落沙……狼山两分青,天涯尽头.古人有诗:天地皆为水,维扬只此山,特登绝顶上,恍不在人间实在是看不够这里的美,看不够怎么办?我们拍张照片回去慢慢看吧。(向大山门)上面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
胡耀邦同志非常欣赏这副对联,两次到狼山作报告。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为什么题第一山,第一是这里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虽小,景色极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峰耸峙,具泰山之雄;北麓岩深林嶂,具青城之幽;后山绝壁临崖,具华山之险;西山峰峦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险秀,所以称第一山,这就是米芾题的“第一山”,你看“第”字如美女梳头,“一”字如乌龙出江,“山”字如老僧坐禅,令人叹绝。
(进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
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神态,猜一猜那位是哼将,那位是哈将。
(萃景楼)这里是萃景楼,宋朝初年为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河北霸州有一支农民军刘六刘七起义,纵横南北,所向披靡,后官军合力围攻,农民军就转战狼山,这时江面刮起飓风,将农民军的战船击碎,起义军于是据庙而战,官兵就在此地放火攻庙,庙被焚而起义军也被消灭,后来官军在此重修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圆通宝殿)这里就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
明朝以前为僧伽殿,供大圣菩萨,由于明朝的那场农民起义,明官府以为得江神助飓风,后在此造江海神殿,将大圣菩萨移于后面的大圣殿内。
现在供大势至菩萨,两边供十八罗汉。
佛经说大势至菩萨“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
佛教认为修行有三重果位:罗汉、菩萨、佛。
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修成阿罗汉。
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
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
菩萨即菩提萨缍,意为“觉有情”,既要自觉;还要有情。
既要修持自度,上求菩提;又要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
佛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据称,阿罗汉只有自觉,菩萨觉有情,只有佛才三觉俱全。
(支云塔下)这里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据说支云塔位处南通的中轴线上,支云塔的塔尖,和南通的南城门(江山门,已拆)及城中的钟楼,三点连成一线。
为南通的风水门户。
1984年重修时,曾在塔刹取出诸多经书宝物,修复后重又放入,作为镇塔之宝。
历代名人登塔题诗,各有佳作,明朝人殷学思诗云:宝塔支青云,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这里曾有一联: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这便是龙池,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有九龙吐水,助其沐浴,池中的小孩便是释迦太子了。
支云塔下为地藏王菩萨殿,佛经说地藏王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
佛祖嘱咐他在佛祖灭度后,弥勒佛出生前救助六道众生,他立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安徽九华山是他的道场,地藏王菩萨两边供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
佛经说观音菩萨专为世人救苦救难,世上苦难太多,她就分身为一千个去救苦救难,这里的观世音菩萨像塑有四十二只手,佛教又有二十五情之说,四十二像二十五情共为一千身。
文殊菩萨是诸菩萨的上首,他是智慧的化身,文殊像头梳五髻,代表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持莲花,花上安放《般若经》,体现般若一尘不染。
(大圣殿)这里就是大圣殿,你们看大圣菩萨,身披龙袍,头戴毗芦帽,右为弟子慧岸,左为弟子木叉,大圣殿的两侧塑的是二十诸天像,披龙袍的菩萨在全国可能也是唯一的。
大圣菩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叶,唐高宗时出游中原,在长安不久便到游化江淮,止于泗洲。
一日晚上住在州官贺跋氏家,劝其舍宅为寺,并说此地古时即为寺。
贺跋听之,掘地果然得石碑,为齐朝时古香积寺,并得佛一尊,大家以为是燃灯古佛,僧伽说是普照王佛,果然在佛像上刻有普照王佛字样。
于是贺跋舍宅,造普照王寺。
僧伽在江淮广行善事,广结善缘,有一次江淮大疫,他广采草药,以杨柳洒水救治了无数百姓,又与江淮百姓一起兴修水利,化解了几次大水灾。
至今民间仍流传“泗洲大圣降水母”的故事。
他在江淮赢得了极大的民心,景龙二年(公元72019年)僧伽已名满天下,中宗乃延请僧伽赴长安,执弟子礼,奉僧伽为国师,第二年大旱,皇帝请僧伽大师祈雨,大师用瓶水向空中散洒,顷刻浓云密布,大雨顷盆。
景龙四年,僧伽圆寂,留下遗愿将舍利运回江淮,继续服务众生。
中宗不舍,留之荐福寺,一言甫下,长安满城恶臭,后来皇帝到僧伽灵前炷香许他归普照王寺立塔,顿时满城异香。
李白有诗写僧伽:“真僧法号曰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长如世上青莲色.”韩愈一向反佛,但也作诗赞僧伽“僧伽晚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魁奇”,历代帝王都赐僧伽圣号,唐懿宗赐证圣大师,周世宗诏令天下造精庐,必立伽真像,赐号“大圣僧伽和尚”, 宋兹宁三年,赐大圣等慈普照明觉国师菩萨,同治帝谥“功昭淮海”,以后民间多称其为大圣菩萨,据说僧伽为大势至菩萨化身,以后又多次显灵救民:宋宣和三年,京都发大水,僧伽现身救灾;明正德年刘七起义,僧伽又作飓风等等,至今在广大信徒中广受推崇。
我们在山腰已经看见幻公塔,据说幻公圆寂时作偈一首“当初不肯住长安,现相西归泗水间,今日又还思展化,东来海上镇狼山,”后人才明白原来智幻就是僧伽的化身,从此也知道僧伽来到狼山教化众生。
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普照王寺也没到水中,狼山逐渐成为僧伽唯一的道场。
(魁星亭)这是魁星亭,魁星传说是古代主宰文运的神灵,他头象鬼,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执笔,据说被他点中的就成为举人。
魁星亭的斗拱间镶嵌七十二快雕版,刻有猴、鹿、鹤等吉祥动物。
顶上为二龙戏珠,飞檐翘角,十分漂亮。
在魁星亭北放眼望去,只见田畴平野,一望无际,远处南通城高楼林立,西山逶迤,江入大荒,到晚上,万家灯火,灿若繁星,好一派壮美景象!
5、南通狼山导游词作文5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狼山!狼山风景区由五座山组成。这五座山是狼山、马山、尖山、君山和黄泥山。著名,所以统称为狼五山狼五山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旅游区
狼山分为前山和后山。我们坐缆车上山,先参观后山北麓公园。 大家请看,这就是狼山,它的北麓石色紫褐,北宋淳化年间,州官杨钧认为狼山之名不太雅观,改名“紫琅山”,但是老百姓仍然把这座山叫狼山现在我们来到了清末民初近代南通著名人物张謇修葺重修的禅院。对面石拱门上的“灵山度假村”题字是张謇所写的书。释迦牟尼佛讲道的地方是灵山,所以称此地为灵山景区。我们身后的大殿是“唐”。它是重檐的山顶。张謇请来和尚太虚来这里讲经。他64岁还坐着,在全国都是好故事。我们穿过石牌坊,就是天祚山房,房后有天祚年间的著名石刻
现在我们来到“昭惠神绣楼”,为什么叫“昭惠神绣楼”?因为有赵孟俯的画,有沉寿的刺绣它是南通人的独特创意,将两位不同年代不同籍贯毫不相干的人物和放在一座楼里纪念您可以看到该建筑具有组合风格楼外门窗用圆拱形,挑台,具有西洋特色,而楼内部却是中式重楼传统格局
大家请跟我进来。您可以在建筑物中看到观音像。佛教认为,人死了,只需要念观音的名字,也就是观音。两侧墙上所挂的就是历代名人所画的各种像。
大家请看这是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画的像,赵孟頫为宋朝的室,他的笔墨“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狂”,以圆润苍秀见长,他主张画贵有古意,你看他画中的与众不同,古意盎然,显示出画家超然的艺术风骨。
再请看这边,这是近代苏绣名家沈寿画的像,她曾绣过意大利皇后以及耶酥像,轰动于世,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她精心绣出“寿”字一幅,进贡宫中,慈禧大喜,赐名为寿。
沈寿晚年被张謇请到南通办“女红专习所”,她的墓就在狼山西边的黄马山上。
我们穿过后门来到的就是题名坡,这边就是天祚岩,它的左边是朝天岩,右边是海月岩,这里山岩突出,势如刀劈,可谓鬼斧神功。
下面的题名坡上刻满了自唐以来的历代题刻,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单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代十国时姚存的题刻,大家请看,为什么说这个题刻十分重要呢?因为它从实物上保有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称号。
大家请往这边走,这里叠石突起,形若香炉,故称香炉峰。
峰下刻“五山拱北”四个大字,明朝礼部主事严尔珪曾作《五山拱北题铭》曰:登五岳而小天下、登五山而小崇川。
“五山拱北”概括了五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狼山扼守长江口,北拱南通,上卫南京,自唐末以来就一直有驻军,1949年解放军就是先攻狼山而民党军南逃的。
这边的林溪精舍,是禅院的方丈室。
精舍即书斋和之所,这块石头为“磊落矶”,这块为“小磊落矶”,为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所题,你看这两块石头坦荡,一题之下,石头就活了,也题出了作者磊落的胸怀。
大家请跟我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叫振衣亭,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古时水乡山村,道旁都有建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陆亭、半江亭等。
振衣亭建于明嘉靖年间,振衣即整衣之义,因为马上就要登上山顶之庙了,须肃衣以示尊敬。
我们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是因为狼山是大势至的道场,大势至与佛、合称为“三圣”,山上的圆通宝殿了大势至的圣像。
这里就是大观台。
这里奇峦叠嶂,蝉联,吞日,蔚为大观,故称大观台。
大家请看大山门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
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
我们进入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
再看萃景楼,宋朝初年为又称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因农民起义庙被焚,后来官军在此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这里就是大势至的圆通宝殿,《大势至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
说大势至“佛有大,能断之烦恼,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
现在这里供大势至,两边供十八罗汉。
大家请看这就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
这里就是大圣殿,你们看大圣,身披龙袍,头戴毗芦帽,右为慧岸,左为木叉,大圣殿的两侧塑的是二十诸天像,披龙袍的在全国可能也是唯一的。
大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叶,唐高时出游中原,在长安不久便到游化江淮,止于泗洲。
僧伽在江淮广事,广结,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王寺也没到水中,狼山逐渐成为僧伽唯一的道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墓碑是白雅雨墓,白雅雨是南通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他的学生,他的思想影响了李大钊,也团结了一批有倾向的青年。
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组织会发动起义。
后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断轨阻击,白雅雨就义,时年44岁。
国民后追赠其为上将,先后在、山东泰山等地为他建立陵墓纪念。
大家慢走,这块斜坡叫待月坡,狼山赏月最佳就在此处,坡上那块扁扁的石头叫琴石,月下弹琴当然是很风雅的事情。
这边的建筑叫葵竹山房,以前就住着一个风雅的诗僧。
这是御碑亭,里面存放着康熙的题诗,当然,康熙并没有到过狼山,这些诗是他赐给狼山总兵刘含高和知州施其礼的,赐诗不仅是一种慰问,更是一种荣耀,臣子当然要知恩图报,尽心作事了。
现在我们来到葵竹山房,葵竹山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因种植葵和竹而得名,这个葵竹山房的门额为张謇所书。
葵竹山房以前是四贤祠,供的是宋代四位与南通有关的名贤:范仲淹、岳家军、文天祥、胡安国。
这里东屋叫“塔荫堂”,南称“一枝栖”,西为“退藏精舍”,北为依山而建的“法苑珠林”。
院内花木扶疏,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大家请看这棵罗汉松,横斜飞出,造型独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还专门来拍过电视呢。
现在我们到了“水云深处”,这水中之亭称半粟亭,取“沧海一粟”之义。
亭前石桥为“留云桥”。
再往前行峰回转,就到了“衔石楼”,楼下有一块形似小脚女人鞋子的石头,称“屐石”,此楼含住了屐石,所以叫“衔石楼”。
现在我们来到石坊三墓,这里是唐代骆宾王、元代金应、清代刘名芳的墓。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七岁即能作诗,极负文名,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武则天即位后他与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广陵,后骆宾王兵败崇川,葬于南通。
金应将军是文天祥的随从,他与文天祥同被元军,文天祥北上时其他人都离开了他,惟独金将军相随不渝,到南通后金将军一病不起,文天祥将其葬于南通,至今城里还留有“将军园”的地名纪念他。
刘南庐是福建人,乾隆三年到南通后,在军山“水云窝”居住七载,考订史实,搜寻古迹,最后写成了《南通州五山志》,为南通五山的文物和历史发掘做出了贡献。
从骆宾王墓往上为金沧江墓,金沧江是朝鲜人,1850年生于开城,曾任朝鲜国史官,内阁参书官等职,1905年日本侵略朝鲜,金沧江毅然弃职来华。
金沧江侨居异国,不忘故土,身在中国,仍着朝鲜冠服。
朝鲜被日本吞并,他着丧服三日,1927年因难酬复国愿望,在悲愤抑郁中服毒。
--免责声明-- 《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这篇文章。
【结语】: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爱学习,懂礼貌,勤洗手,讲卫生,懂礼貌,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南通狼山导游作文(作文南通狼山导游词)】推荐文章
- 御沙家浜经验总结(游沙家浜的心得总结)2023-02-22
- 九江导游词解说介绍作文(作文九江导游词讲解介绍)2023-03-11
- 2022年家长会老师讲话作文(作文2022年家长会老师发言稿)2023-02-03
- 2022年范文(2022修师德塑师风心得体会范文)2022-12-10
- 公司不给我离职证明怎么办?(公司不给开离职证明怎么办)2022-12-18
- 党建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关于党建工作调研报告范文)2023-01-11
- 教师职称复习工作总结范文作文(作文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总结范文)2022-12-22
- 2022社会实践实习报告摘要征文(2022社会实践实习报告总结范文)2023-03-01